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既要扬长也要补短!

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既要扬长也要补短

时间:2025-07-06 14:57:41 来源:骨肉未寒网 作者:综合 阅读:985次

赵萌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近日,支持人民银行发布的实体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放量增长,经济既扬新增社融规模累计21万亿元,长也比上年同期多增3.2万亿元。补短6月末,银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27万亿元,支持同比增长10.8%。实体其中,经济既扬对实体经济发放的长也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

这组数据显示出,补短随着今年以来各项稳增长政策的银行密集落地实施,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出现回升势头,支持上半年信贷结构呈明显改善迹象。实体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既体现在总量上,也体现在结构上。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8.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无疑,有效信贷需求的回升、银行业信贷结构的改善都是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稳增长任务仍然面临挑战。商业银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

例如,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存在;传统信贷审批模式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的特点不匹配;绿色金融产品在结构上还比较单一,业务体系、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尚待完善等。

接下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扬长,也要补短。

首先,银行业要继续发挥信贷资金对行业企业纾困“见效快”的优势,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在信贷“量增”和“价优”上做文章,加大金融服务供给力度。

6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接续融资安排等多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一方面,银行机构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专门的资源倾斜,充分评估疫情影响,通过安排专项信贷额度、调整绩效考核、合理下放审批权限、实施优惠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式,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行业的信贷资源倾斜和保障。及时满足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努力帮助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渡过难关。

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应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这表明,目前来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正在稳步提升。接下来,银行机构要继续运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息政策资金,向实体经济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通过对民营企业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优惠的内部定价政策,引导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同时,减免网银、手机银行、单位结算账户管理费等手续费,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

其次,银行业要着力补短板,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而言,要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加法”,同时要对“僵尸企业”“三高”和落后产能等领域做好“减法”,稳妥开展房地产领域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引导银行业更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未来,银行业应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将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融入更多业务领域。例如,在绿色金融领域,探索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等在内的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普惠金融领域,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等。

再次,商业银行自身要“强身健体”。在净息差整体下行、非息收入增长不稳定、资本管理要求越来越严的形势下,应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疫情发生以来,商业银行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回归本源,重点通过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资本消耗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中小银行天然具有服务民营企业及小企业的基因和优势,但由于其资本基础薄弱,叠加表外回表消耗资本,资本约束更大。

一方面,银行机构需多途径补充资本金。今年以来,大型银行通过IPO、配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方式已经合计募集资金超5000亿元。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继续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可以预见,银行资本补充后,将进一步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在下半年稳定经济大盘过程中,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另一方面,银行机构需加紧构建现代银行风控体系,打造全流程、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的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持续动态监测和压力测试。紧盯各种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区域、市场和业务,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

(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 夯实金融创新“数字底座” 助推“数字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 李大鸿:黄金今天价格走势分析 黄金原油操作指南策略
  • 突破1200亿!重要报告出炉!窦玉明、王世俊、李小军、皮舜、刘超等发声
  • 长三角“上进生”合肥IPO狂飙
  • 英国一公共服务工会表示,将在新任首相上任首日罢工
  • 房地产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业内预计二季度走出“谷底”
  • 方便面巨头盈利难
  • 拒绝向更猛烈罢工妥协,法国参议院批准延迟退休条款
推荐内容
  • 找准现代化建设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好锻长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陈吉宁调研徐汇区
  • 传来大消息,超导概念股集体狂欢,机构关注目标锁定
  • 肖竹青:高端酱酒能否打入平价市场?
  • 量化私募“花式福利”大战:房子,私教,SPA,高端医疗
  • 今年豪掷350亿连买8个矿,“中国金王”陈景河的钱从哪儿来?
  • 大清香时代开启?山西焦煤、能源企业纷纷筹划布局清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