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证书诱惑” 何以解惑!

“证书诱惑” 何以解惑

时间:2025-07-05 23:52:10 来源:骨肉未寒网 作者:百科 阅读:995次

在培训考证过程中,证书诱惑消费者被套路后,何解惑退款难、证书诱惑维权难的何解惑情况不断上演。无论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角度,证书诱惑还是何解惑从规范职业培训市场而言,治理“考证乱象”势在必行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职业资格、证书诱惑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何解惑评价、证书诱惑发证活动,何解惑乱收费、证书诱惑滥发证……”

3月16日,何解惑人社部印发的证书诱惑一纸通知引发各界关注。这份名为《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何解惑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主要是证书诱惑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格证书考证广告,不断出现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如要拿到这些形形色色的资格证书,消费者动辄要花费几百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考试费,而当消费者真正拿到证书后,才发现有的资格证书只是一份“培训证明”而已;有的消费者在交费后,甚至还遭遇到虚假宣传、无法退款等诸多问题。

名目繁多的“证书诱惑”,到底该如何解惑?

报名容易 后悔已晚

报名容易,退款却很艰难,这是上海市民张兰(化名)在参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培训中的亲身经历。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兰获悉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这一从业资格。“国家级的证书、证书网上可查、一样接个案”,这个证书的“含金量”,曾让张兰心动不已。

2019年6月,张兰报名参加了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培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张兰发现该公司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按照招生报名须知履行服务义务。而且与该公司电话告知、微信公众号招生宣传的文章、招生报名须知的约定不一致。作为消费者亦未实现合同的全国性等级证书、证书网上可查、上职业培训课程、凭证书可执业等的消费目的。

张兰认为,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还本销售、故意隐瞒等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她要求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退还学费,并三倍赔偿。而该公司则辩称,该公司从始至终一直以来是称全国专业等级证书,从来没有说过职业资格证书。

在与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协商无果之后,张兰将该公司起诉至法院。此案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一审、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后,张兰最终面临败诉的局面。

法院认为,张兰主张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返还学费并赔偿三倍学费,其依据的理由是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存在违约行为及欺诈行为。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而根据业已查明的事实,双方当事人对于涉案的服务合同已经履行,张兰同时参加了初级、中级的考试。在自身已经参加证书考试的情况下,再以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存在违约为由主张退费,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关于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之时,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由于涉案项目的培训并非学历教育培训或国家职业培训,不能认定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无资质经营。法院最终没有支持张兰的诉讼请求。

自媒体成广告主阵地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轻松拿证、高薪就业,这些广告宣传,精准狙击了消费者的消费痛点,在重重诱惑之下,一些消费者纷纷中招。

“入学门槛低,短时间可拿证,过级率高;报考不限户籍,部分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报销学费优惠政策……”

今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依法带娃”一时成了各界热议的话题。由此,“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成了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热推的证书。法治周末记者在许多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里,看到了很多“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考试的宣传广告。

3月21日,法治周末记者微信联系了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向其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及考试情况。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家庭教育指导师”由某心理卫生协会颁发,是国家承认的证书。随后,这位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一份证书样本。记者看到,这本证书封面为蓝底,上面印有“证书”两字,但这个证书并非资格证书,而是一个“培训合格证书”。里面内容为:“某某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技能培训并完成规定内课程的学习,经综合考试,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我们和官方合作的课程,包含基础和实践两部分,还有提升课,一共160课时。包含首次报名费用、服费用、证书费用,优惠后一共2880元。”这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看到记者对是否报名还很犹豫,这位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尽快报名,并称拿到证书以后就业渠道会更宽广。

那么,这种证书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长沙市民李某香向记者透露,她不久前已考取了某网站颁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但是当她拿到这个证书联系工作时,有的单位根本就不认可这一证书。

“已经付款考试了,退款是不可能,这一证书就是一份‘培训证明’而已。”李某香对记者说。

记者翻阅某网站的投诉平台发现,类似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投诉还有很多。

一位网友投诉称,2021年10月29日,她在一家培训机构报名参加了一种心理咨询师高级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当她询问这份证书是否属于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时,客服人员答复称是国家认可的证书。后来,在客服人员的指导下,这位网友花了4480元钱,从一家网店购买了一套教材。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知道这个证书并非国家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而只是一个“培训证明”。当这位网友要求退费时,却是困难重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形形色色的培训及考证广告,纷纷选择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或个人的自媒体平台、网站进行疯狂传播,让人应接不暇。而一些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媒体,很少看到有这类广告。

专项行动治理“山寨证书”

在培训考证过程中,消费者被套路后,退款难、维权难的情况不断上演。无论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角度,还是从规范职业培训市场而言,治理“考证乱象”势在必行。

近日,人社部开始对这种“考证乱象”亮剑,即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将违纪违规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还有一些机构和单位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社会对此反映强烈。为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诚信,保障国家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规范运行,人社部决定自今年3月起,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专项治理的重点为检查是否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特别是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等情况。比如,超出办学许可范围或无办学许可证开展培训;违法违规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甚至不培训或培训走过场直接发证;恶意终止培训、抽逃资金等。

据悉,这次专项治理把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等作为治理重点,即是否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和“职业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等字样;是否违规使用国徽、政府部门徽标等标识,以及与上述相关或易产生歧义和误导的字样、图案或水印;是否违规使用本机构以外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标识等。

《通知》要求对发现的违规违法情况坚决纠正查处,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整治资格准入乱象,同时需要大众提升认知。一是在报名培训前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多方信息判断所报考证书真实性、该培训企业是否有相应培训资质;二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盲目跟风报考,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与需求,权衡好考证的投入与产出,避免盲目考证。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旺季已至钢价弱势未改 “金九”供需博弈仍存
  • 香菇酿肉
  • 葱油蚕豆
  • 洋葱炒鱿鱼
  • 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正式启动 35岁以上的客户购买 单客购买上限为50万元
  • 转型升级加速产业
  • 打造亮眼烧烤蛏子
  • 酸辣黄瓜条
推荐内容
  • 法媒:中国自行车手向巴黎奥运冲刺
  • 陈赫18岁是校草,邓超18岁是型男,鹿晗18岁竟“长这样”?
  • 就美国国务院宣布对中国有关官员实施制裁发表谈话
  • 培根菠菜色拉
  • 别了,硅谷人的黄金时代?
  • 吃不腻的鹌鹑蛋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