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东吴固收:欧洲能源危机下半场如何看?!

东吴固收:欧洲能源危机下半场如何看?

时间:2025-07-06 02:14:52 来源:骨肉未寒网 作者:休闲 阅读:371次

■欧洲能源危机很大成分上来源于运输能源的东吴供应链被人为中断,因此供应链危机其实是固收能源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运输供应的欧洲低弹性特征,又进一步放大并加剧了能源危机的危机潜在持续时间。从前期“效率”单维度优先的下半能源供应链,切换到未来“效率+安全”双维度考量最优下的场何能源供应链的转换期间里,能源供需或仍将面临系统性地错配问题。东吴

■勉强维系的固收原油:短期来看,原油供给有勉强维系的欧洲可能,总体呈现油价中枢上移的危机弱平衡格局。1)2003年左右,下半欧洲原油产能开始见顶,场何自我供给能力正日渐干涸;2)俄乌冲突以来,东吴欧盟一直高呼制裁俄罗斯能源,固收尤其以原油为主要目标,欧洲主要底气就是相对灵活的外部来源:一是欧洲与俄友好国家进口规模持续回升,部分国家甚至加大从俄原油进口量;二是幽灵船只、灰色渠道等不透明市场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三是美国及IEA部分成员国加速战略石油储备(SPR)释放,尤其以美国为主,主要目的地即为欧洲。

■积重难返的天然气:欧洲化石资源有限,极其依赖进口,使得欧洲不得不走在能源转型的前列。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便成了欧洲的“香饽饽”,然而,高需求、低供应使欧洲深陷天然气危机“无法自拔”。1)自有产能:欧洲最大的油气供应区域——北海油田处于产能下滑通道,带领一众欧洲国家自有产能走低,仅少数国家天然气产能保有余力;2)管道运输(PNG):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面临的PNG运输难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建项目推迟、取消,二是管道天然气政治化、工具化,成为打击制裁俄罗斯的武器,由此导致在运行项目流量减小甚至中断,尤其是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受影响最为严重;3)航运运输(LNG):欧洲港口一直面临着“吞吐”与“停靠”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欧洲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港口停靠量直线飙升,大量轮船堆积,堵塞海运运输的畅通。

■天然气价格“东高西低”:气价在欧洲内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诸如英国这样的西欧国家,其短期天然气价格在经历了冲突爆发时的暴涨后,如今已经大幅下跌,东欧短期天然气价格虽然也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西欧,就连荷兰和德国的天然气价格,都明显高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价格,并且西欧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别。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欧洲本身的天然气进口端结构、运输层网络呈现差异化的特点,二是国际关系影响国际贸易进而影响天然气价,三是能源替代渠道更多的国家受影响更小。

■欧洲的努力?——天然气短期替代依旧困难。1)扩大进口能力:欧洲为应对天然气危机准备的在建拟建项目进展不顺,多数项目搁置、推迟甚至取消,因此短期依靠此途径解决危机有点天方夜谭;2)“西气东输”:西欧扩大LNG进口并输往东欧确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欧洲西北部和南部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各种缺陷,阻止了更多天然气流向中欧和东欧,短期实现可能仍值得怀疑;3)南部天然气走廊:从长远来看,完善南部天然气走廊是一大优良方法,但当前多数项目仍处于规划协商阶段;4)英国桥梁:英国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将液化天然气供应给欧洲,但英国的管道能力和天然气储存不足,阻碍了天然气供应进入欧洲大陆;5)氢能:蓝氢需要以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绿氢成本高昂,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也正在论证,短期制氢难以解决当前欧洲天然气短缺危机。

■ 风险提示:(1)全球“再通胀”超预期;(2)以Omicron为首变异株对经济活动影响超预期;(3)地缘风险超预期。

1.引子:供应链危机是能源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初,针对供应链阻塞和承压问题,纽约联储推出一个新指标——供应链压力指数(SCPI),来全面反映全球供应链潜在的中断问题。该指数为解决现存指标大多聚焦特定领域、无法全面反映全球供应链紧俏程度的问题,综合了大量常用指标,包括27个供应链相关变量(21个地区PMI分项指标+2个海运成本指标+4个空运成本指标),来更全面地反映全球供应链压力情况。可以发现,自2020年以来,全球SCPI指数持续维持在0值以上,且随着俄乌冲突发生,指数再次出现上扬并高位震荡。

而能源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之一,其供应是总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掌握了能源,便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掌控相当程度话语权,相反,能源短缺的国家常受制于人。

冲突爆发前期,能源供应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价格飙升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布油一度逼近140美元/桶关口,WTI原油也一度涨破120美元/桶关口,双双创下自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IPE英国天然气期货收盘价一度突破500便士/色姆,持续刷新历史新高。而近期伴随联储加息路径持续转鹰,总需求预期的下滑,市场交易衰退情绪下,大宗商品也出现了显著的回调,布油一度下行至100美元/桶以下。大宗商品市场的高波动性令市场预期呈现高度的分化。

供应链阻塞+大宗市场的高波动性,两者如何结合在一起进行通盘理解?

我们认为:能源的危机很大成分上来源于运输能源的供应链被人为中断,因此供应链危机其实是能源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运输供应的低弹性特征,又进一步放大并加剧了能源危机的潜在持续时间。

在前期报告《俄乌冲突,世界体系下的悲欢并不相同——变局系列1》中,我们曾提及欧洲严重依赖俄能源进口,本篇继续关注欧洲能源供应的问题,尤其着眼于供应链条的弹性大小,以小见大。从前期“效率”单维度优先的能源供应链,切换到未来“效率+安全”双维度考量最优下的能源供应链的转换期间里,能源供需或仍将面临系统性地错配问题。

2.勉强维系的原油

长期以来,全球原油贸易体系供给端集中度较高,无论是生产还是出口都属于寡头垄断状态,主要集中在OPEC及俄罗斯等非OPEC经济体;而在页岩油技术有所突破、确立“水力压裂法”后,美国加快了页岩油气的开采步伐,整体产量和出口量稳步提升至世界前列。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北美和中东地区依旧为原油生产主要区域,合计日产量占全球比例超50%达57.9%,其中美国、沙特和俄罗斯三大原油生产国,日产量分别为1.66、1.10、1.09千万桶。出口方面,除了上述三国外,伊拉克、加拿大、阿联酋也是重要出口国,日出口量均超200万桶,对整个原油供应体系影响颇深。

聚焦欧洲大陆,由于原油产量严格依赖油田发现和开采情况,欧洲油田日渐枯竭带来自有产能快速下滑,使其成为主要的原油进口地区。而俄乌冲突以来,欧盟能够持续加压对俄制裁,尤其以原油为主要目标,主要底气就是相对灵活的外部来源:一是欧洲与俄友好国家进口规模持续回升,二是幽灵船只、灰色渠道等不透明市场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三是美国及IEA部分成员国加速战略储备释放。因此,短期来看,原油供给有勉强维系的可能,总体呈现油价中枢上移的弱平衡格局。

2.1. 自我供给面临枯竭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贫油国”的帽子一直是困扰西欧国家最大的能源问题。虽然离西欧最近的苏联是产油大国,但在冷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安全的担忧使得欧洲无法从苏联进口。为了应对原油短缺的严峻问题,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未曾大规模开发的北海。直到1969年12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发现了“埃科菲斯克油田”,多家石油公司纷纷向北海油田进军。

从1971年到1975年,北海油田进入了油气勘探的丰收期,在英国海域,先后发现了布伦特油田和奥克、奥瑞尔、派帕、科莫兰特和尼尼安等油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塔特福约德油田和埃斯彭等油气田;丹麦、荷兰等国海域也发现多处油气田。也正因此,在北海油田出产的石油被作为标尺,成为布伦特原油的重要标的和全球原油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

2003年左右,欧洲原油产能开始见顶,自我供给能力正日渐干涸。以传奇油田——布伦特油田来说,曾经产量高达40万桶/天的布伦特油田,产量急剧下跌,到了2015年,布伦特油田3个在运行的平台中,就有两个平台停产,唯一剩余的一个平台日产量也不足1000桶/天。欧盟主要国家也难以脱身其外,以丹麦为例,原油生产量从04年的高点19.26百万吨,一路下滑至21年的3.24 百万吨,下跌幅度超80%。

2.2.   外部供给来源灵活

俄乌冲突以来,欧盟一直高呼制裁俄罗斯能源,尤其以原油为主要目标,主要底气就是相对灵活的外部来源:一是欧洲与俄友好国家进口规模持续回升,部分国家甚至加大从俄原油进口量;二是幽灵船只、灰色渠道等不透明市场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三是美国及IEA部分成员国加速战略石油储备(SPR)释放,尤其以美国为主,主要目的地即为欧洲。

欧洲与俄友好国家进口规模持续回升,部分国家甚至加大原油进口量——“口嫌体正直”。据油轮追踪机构TankerTrackers数据显示,荷兰、爱沙尼亚等国从俄罗斯港口至欧洲港口的日均出油量在经历3月的阵痛后,4月均出现不小的回升。

幽灵船只、灰色渠道等不透明市场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数据中有一项很有深意,“目的地未知”的原油供给规模增幅十分夸张,从3月的日均几万桶骤增至4月的超60万桶。

这指向了一种“古老的规避制裁手段”,原油会以“船对船”的方式在海上进行转运,伊朗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出口遭受西方制裁的国家都曾采用过这种方法。而且通过这种“瞒天过海”的操作,可以将俄油与其他石油混合形成“混合油”,从而“模糊”石油的来源以避开制裁,当前市场上的“拉脱维亚混合油”和“土库曼斯坦混合油”都被认为含有大量的俄罗斯石油。甚至一些能源公司公开打着这样的幌子,如能源巨头壳牌公司规定,如果混合的俄罗斯石油含量不超过49.9%,就可以视作非俄罗斯产的石油并进行交易。

但也很明显,非正常运输必定带来成本的飙升,彭博专栏文章指出,俄油相比欧洲基准布伦特原油要便宜35美元左右,非透明交易的交易商可以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然后以便宜5美元的折扣出售给印度或通过海上方式转运至欧洲,每桶石油可以获得远比以往高数十倍的利润,很显然,这种利润反映到了油价和成本之中。

美国及IEA部分成员国加速战略石油储备(SPR)释放,尤其以美国为主,主要目的地即为欧洲。3月31日,美国宣布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释放计划,决定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平均每天增加释放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同时还计划推动国际能源署IEA协调其他石油消费国释放储备;与此对应,年初以来欧洲从美国单月进口原油量均接近2021年最高单月进口量。

但这一计划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当前的问题是未来几年的持续供应而不是涉及石油库存的几次储备释放,且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经低于5亿桶关口,为1986年来首次,如此释放还能支撑多久值得怀疑。

2.3.   小结

综合来看,短期美国、OPEC、俄罗斯(包括原油转卖、混合油)等原油来源相对多元,管道、油轮等供应链条通过贸易途径转移方式保有一定弹性,欧洲整体原油供给仍具一定的灵活性、短期解决方案存在可能,但贸易途径转移及全球供需面趋紧带来的油价高企大概率将继续维持。

3.积重难返的天然气

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兴起,全球能源格局快速变化,新能源概念愈发火爆;而天然气较石油、煤炭这两种已经开发挖掘几百年的“老一辈”能源来说,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绿色环保,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

与原油相似,全球天然气产能也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2021年仅美国、俄罗斯、伊朗、中国四个国家天然气产量超两千亿立方米,合计产量占全球比例过半至52.06%。

出口结构方面,管道气(PNG)出口略多于液化天然气(LNG):2021年全年PNG出口7.04千亿立方米,占比57.71%,其中,俄罗斯、挪威、美国分列PNG出口前三,俄罗斯和挪威大部分出口至欧洲,分别占各自出口规模的82.80%、100%,美国则主要供向加拿大与墨西哥;LNG出口5.16千亿立方米,占比42.29%,其中,澳大利亚、卡塔尔、美国分列LNG出口前三,澳大利亚出口流向主要为亚洲地区,卡塔尔、美国天然气流向较为广泛,全球主要地区均有所供应。

欧洲化石资源有限,极其依赖进口,使得欧洲不得不走在能源转型的前列。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便成了欧洲的“香饽饽”,然而,高需求、低供应使欧洲深陷天然气危机“无法自拔”。

早期欧洲各国借助北海油田的红利大肆发展经济,忽视了重工业及能源消耗的污染问题,所以那时的能源转型聚焦点主要在污染治理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欧洲为了摆脱能源依赖,重点由“治标”——污染防治,转为治本——发展新能源技术、严格碳排放、推进碳减排等以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例如,2005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正式启动,是世界首个跨国二氧化碳交易项目;2018年提出《欧盟2050战略性长期愿景》——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有竞争力、繁荣且气候中性的经济体。

天然气通常具有极强的周期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取暖季是天然气需求旺季,而4月份则为天然气补库存的重要节点。综合2019年以来数据,欧洲天然气库存中枢在2021年骤降,尤其是经历2020年全年高水平库存后,2021年的库存补充显得十分薄弱,不仅较往常补库存起点延迟约一个月,补充量也处于历史低位。

纵观天然气产业链,天然气供应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上游勘探开采、中游仓储运输、下游分销应用,对于欧洲来说,如果说上游链条的自有产能薄弱是“沉疴痼疾”,那么俄乌冲突对中游环节的冲击可以说是“飞来横祸”。欧洲天然气进口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海运,以LNG船等方式进口天然气;二是借助管道运输,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因此,我们从自有产能、PNG、LNG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3.1.天然气供给

3.1.1.   自有产能

欧洲最大的油气供应区域——北海油田处于产能下滑通道,带领一众欧洲国家自有产能走低,仅少数国家天然气产能保有余力。数据显示,欧盟天然气本土产量在本世纪初至2013年间,整体维持窄幅波动,2014和2015年出现大幅下滑,分别减产13.86%和16.05%,随后一路延续减产颓势;挪威、乌克兰天然气产量维持稳定,其中,2022年3月挪威天然气产量大幅上升近一倍,主要因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挪威政府制定计划以保持对欧洲的高天然气出口,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旗下多个天然气田今年均将产量提高10%-30%左右,且该企业2022年第一季度调整后的收益为180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0.9亿美元,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3.1.2.   管道运输(PNG)

管道运输即管道天然气(PNG),是一种运输成本低、占地少、油气运输量大、安全性能高、运输损耗少的运输方式,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结构中,也是管道气占据主要地位。当前,俄罗斯出口欧洲的主要线路有7条(包括“北溪二号”),其中主要管线为“北溪一号”,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占原有输气量的四分之一。

而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面临的PNG运输难题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在建项目推迟、取消,最明显的就是德国暂时停止“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的审批程序。“北溪二号” 是俄罗斯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和五家欧洲公司的合作项目,与“北溪一号”相同,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此外,随着制裁加剧,部分在建项目也因此取消或搁置:2022年1月,美国撤回了对East Med Gas Pipeline的拟定60亿欧元的外交支持,这一大型项目至今仍悬而未决;从阿尔及利亚经由撒丁岛向意大利每年输送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GALSI管道计划也已搁置。

二是管道天然气政治化、工具化,成为打击制裁俄罗斯的武器,由此导致在运行项目流量减小甚至中断,尤其是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受影响最为严重。在俄罗斯向欧洲运输管道天然气时,乌克兰是重要的地理位置核心,Map of Europe数据显示,俄罗斯向欧洲运输的管道天然气,约66%需要通过乌克兰;而乌克兰自身58%的天然气消耗,也是来自俄罗斯进口。

标普全球数据显示,俄罗斯3月份通过乌克兰的总交付量高达1.1亿立方米/天,符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2019年12月与乌克兰签署的五年过境协议下的合同义务。但随着5月10日乌克兰国有天然气管网运营商GTSOU宣布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通过Sokhranivka天然气连接点和Novopskov边境压缩站进一步运输天然气,约三分之一的从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每天高达3260万立方米)无法继续输送,加剧了欧洲天然气供应的担忧。

3.1.3.   航运运输(LNG)

有一艘悬挂马尔他船旗的“Hellas Diana”号LNG船,原本从美国得州墨西哥湾出发,计划穿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驶往亚洲,但由于欧洲的利润太诱人临时决定改道英国,在太平洋上来了个180度大回转,不辞辛苦地再次穿过巴拿马运河,支付百万美元过境费。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的LNG产业分析师Hadrien Collineau调侃道:“‘Hellas Diana’号整整花了六周时间环游世界才抵达目的地,两度穿越巴拿马运河更花费了95万美元的通行费,但即使扣除了运价和通行费之后,这段昂贵的航行依然有利可图”。

欧洲港口一直面临着“吞吐”与“停靠”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欧洲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港口停靠量直线飙升,大量轮船堆积,堵塞海运运输的畅通。以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为例,据Marine Traffic数据,截至5月5日当天,鹿特丹港货轮进出港口数量为280艘左右,远低于预期显示的超360艘的进出数量;Clarkson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港口停靠量先于3月初达到低值后,整体停靠数量快速飙升。

此外,前述的管道阻塞问题也推升了海运载体的需求飙升,尤其是油轮、LNG船、LPG船等能源货轮,其新建造价与二手价格全线上升。截至2022年5月3日,新建油轮价格较2020年初已上涨21.29%,天然气船上涨幅度基本一致,达19.15%。

3.2.   天然气价格“东高西低”

其实观察整个欧洲区域的天然气数据,气价在欧洲内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诸如英国这样的西欧国家,其短期天然气价格在经历了冲突爆发时的暴涨后,如今已经大幅下跌,东欧短期天然气价格虽然也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西欧,就连荷兰和德国的天然气价格,都明显高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价格,并且西欧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别。

东欧是欧洲区域对俄依赖最为严重的区域。2021年欧盟国家对俄天然气依赖度超50%的国家中,东欧国家超过半数,拉脱维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是“重灾区”;西欧情况则稍显轻松,最具代表性的西欧国家——法国,对俄天然气依赖度仅为16.80%。

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欧洲本身的天然气进口端结构、运输层网络呈现差异化的特点,二是国际关系影响国际贸易进而影响天然气价,三是能源替代渠道更多的国家受影响更小。具体来说,首先,欧洲自西向东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逐步加重,西欧以LNG形式进口比例相对较高而东欧则很难依靠LNG解决天然气供给,且西欧运输储藏网络较好,有利于降低气价;其次,与俄罗斯保持正常或较好国际关系的国家,天然气交易相对良好,而保加利亚、波兰和芬兰被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气价上升更为明显;第三,法国、英国等国家核电或其他能源来源较发达,替代性高,气价表现更好一些。

3.3.  欧洲的努力?——天然气短期替代依旧困难

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的《REPowerEU》提案中指出,欧盟9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进口(其中约45%来自俄罗斯),并且设定了争取在2030年之前,停止对俄化石燃料依赖的优先目标,以及应对俄乌冲突作出的将于2022年底减少三分之二对俄的天然气依赖的短期目标。在这种目标下,欧洲为天然气危机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效果如何呢?

3.3.1.  扩大进口能力?

东欧作为依赖最为严重的区域,当前在建拟建产能约为79 bcm/y,是天然气进口产能扩张最高的地区。在建拟建项目以PNG管道气为主,仅有6个LNG站提上日程(其中仅1个项目在建),最大的两个管道项目中:丹麦的波罗的海管道项目(10 bcm/y)因环境问题有所延迟,预计于2022四季度完工;横跨黑海至罗马尼亚的白溪管道项目(32 bcm/y,占在建拟建产能的比例超40%),也是计划中最主要的项目,至今毫无进展,甚至传言项目将于2024年开工。拟建的5个LNG进口接收站中,一个因项目四年多无进展而被列为搁置,三个仍处于规划阶段,仅Polish Baltic Sea Coast Terminal(6 bcm/y)进展较为顺利。

西欧对PNG依赖相对较小,在建拟建项目主要为LNG接收站,大部分分布在北海地区沿岸,包括比利时、法国、荷兰的扩建项目以及德国、爱尔兰的新建项目,而后者作为核心规划,在德国和爱尔兰的国际反天然气倡导者的支持下,“成功的”将项目推迟了几年,项目进展不容乐观。

南欧在建拟建产能为35.5 bcm/y,其中高达20 bcm/y的进口能力来自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East Med Gas Pipeline)——一条长约1900公里、从以色列和埃及的海上油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海底管道。然而,2022年1月,美国撤回了对该项目的支持,对管道增产“敲响了丧钟”,据TAP公司称,根据市场需求,管道产能翻倍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才能逐步实现。

北欧相对来说有点微不足道,芬兰的Hamina LNG接收站(0.1 bcm/y)在建、丹麦和芬兰的两个小型接收站也处于提案阶段。

综合来看,欧洲为应对天然气危机准备的在建拟建项目进展不顺,多数项目搁置、推迟甚至取消,因此短期依靠此途径解决危机有点天方夜谭。

3.3.2.  “西气东输”?

西欧扩大LNG进口并输往东欧确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欧洲西北部和南部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各种缺陷,阻止了更多天然气流向中欧和东欧,短期实现可能仍值得怀疑。观察欧洲的管道网络,大部分为了从东向西输送俄罗斯天然气而建造的,虽然自2009年以来欧盟一直试图完善西向东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但效果均不尽人意。以德国为例,从法国向德国输送天然气,德国的输送网络因基础设施缺陷,不接受经过气味处理的天然气。

而且这种管道改造疏通,比如在现有管道上增加压缩机,使天然气可以向不同方向输送,大多数项目将需数年时间,即使是建造将LNG变回天然气的海上设施,也是一个长期项目,因此短期来看,方法仍无法“治本”。

3.2.3.  南部天然气走廊?

从长远来看,完善南部天然气走廊是一大优良方法,但当前多数项目仍处于规划协商阶段。该计划目的将土耳其变成一个LNG枢纽,把更多来自阿塞拜疆的天然气和来自土耳其的液化天然气引入东南欧,例如希腊与保加利亚的互联网络将于10月开始运行,如果协议达成,从保加利亚向土耳其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旧管道可以改变方向,向东南欧输送天然气;此外,位于希腊北部亚历山德鲁波斯港的海上LNG集散站也可以改向,向保加利亚和其他国家输送天然气。

3.3.4.  英国桥梁?

英国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将液化天然气供应给欧洲,但英国的管道能力和天然气储存不足,阻碍了天然气供应进入欧洲大陆。2017年,欧洲大陆西北的北海Rough储存集散站关闭,阻碍了天然气过境。

3.3.5.  氢能?

氢气(氢燃料)一般指液态氢燃料,是天然气理想的替代燃料和未来发展方向,被认为将会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最突出的几个特点就是无污染、效率高、可循环使用:一是燃烧时除了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二是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3×10^8J/kg;三是产物水无腐蚀性,对设备无损,可反复循环使用。

近年来,人们普遍使用所谓的氢配色方法来区分所使用的原料和能量载体。技术就绪指数TRL是在航天领域发展起来的对技术成熟程度评价的方法。指数为1表示新技术的开发水平非常低仅有基本的工作原理;指数为9则表示技术已完全成熟,并具有在工业应用和可靠性方面的良好记录。下表用上述指标概述了最常见的制氢技术。

鹿特丹港的首席执行官卡斯特林曾指出“正在寻找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的方法时,也在展望欧洲可以建设生产氢气的电解器园区和生物燃料厂,取代煤厂和炼油厂”。当前欧洲各国示范项目的制氢技术均为制蓝氢和绿氢,其中,绿氢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在欧洲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西班牙)和邻近欧洲的北非和西非,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而后通过长距离管道将氢气输往欧洲各地,或者转换成液氨、、液氢或有机携氢体,通过海运运输到欧洲各地,但是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正在通过示范项目进行论证;二是使用欧洲近海利用小时数高达4000小时左右的海上风电制氢,用氢气管道运输到各地,同样处于示范项目阶段;三是用电网上的过剩风光电就地制氢就地使用,相比于其它两个来源,这个来源氢的物流成本最低;不过由于资源所限,预计未来的制氢量规模较小。

在德国能源署的有关研究报告中,因为电解设备的成本过高、过剩风光电的时段太短等原因,当前欧洲绿氢的均化生产成本(LCOP)范围为2.4至7.2欧元/千克氢,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成本,且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估计,到2050年最乐观的情况下绿氢的均化生产成本才会降至约1欧元/千克氢。因此,蓝氢需要以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绿氢成本高昂,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也正在论证,短期制氢难以解决当前欧洲天然气短缺危机。

4.风险提示

(1)全球“再通胀”超预期:包括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物价指数同比都逼近,或超过近40年以来高点,由于深层次逆全球化、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因素,覆上短期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俄乌局势演化对大宗商品的结构性冲击,当前通胀风险或仍被低估;

(2) 以Omicron为首变异株对经济活动影响超预期:Omicron变异株的致死率虽然大幅下降,但传染性更强,R0约为5.5,较Delta变异株4.3更高,较新冠初期2.2更高,且90%为无症状感染者,隐匿性更强,对经济活动的抑制作用短期内或较难根除;

(3) 地缘风险超预期:俄乌冲突所造成二战以来的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当前还较难以下定论,影响面至少直接波及东、西欧,中东,远东等地区,间接波及面或涉及全球均势发生显著变化;另外,韩国大选后执政党易主,亲美政权更替,中周边外交环境或伴随2022年各国迎来大选年,而边际出现恶化倾向。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 易会满: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重点把握好五方面原则 上市公司要“练好内功” 投资机构要有独立专业判断
  • 融资途中坐地起价?乐视控股被判支付6000万回购款,乐视视频直播30天带货2万元!
  • 海南农业厅:扎实推进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和南繁种业产业发展
  • 教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超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归国
  • 龙光集团优化境内债务展期方案:展期方案最多缩短了9个月
  • 韩国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希望美国对从中国采购原材料提供豁免
  • 博时基金市场点评9月20日:A股缩量上行 新能源板块涨幅靠前 震荡行情持续
  • 特斯拉大幅提高欧洲充电价格 充电成本已逼近燃油车加油
推荐内容
  • 英伟达、AMD向中国出口高端GPU受限 美国要求申请新许可证
  • 全球最大医用手套制造商Top Glove季度营收暴跌52%
  • 全国碳市场扩容需做好基础工作
  • 上海启动清理规范行动 打击寄生在银行保险产业链上的不法中介
  • 北京朝阳区:继续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出本小区,就近核酸检测
  • 银川:支持一人购房全家帮 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